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TISJA學員現身說法] 我從TISJA創辦第一年就參加了,進來真的不難,重點是你能真的學到東西而且持續進步,跨過你認為困難的一步,再來就順了!
"There is no reason to get up and play wrong notes, it takes the same amount of physical energy to play the right notes as it does to play the wrong notes. You gotta be very honest in the practice room, YOU HAVE TO!" ~ John Ruocco
在這裡,老師們教的不只是音樂本身,也包含了做音樂的態度,甚至是生活中從事任何事情的態度。老師們講的不見得是深奧的理論,反而往往是淺顯至極的道理,他們認真看待他們的音樂,也教導我們該怎麼看待自己的音樂。
我參加了好幾屆,每次都被慘電,每次都帶著忐忑的心情再度回來接受洗禮。原因無他,因為這樣才能讓我再度認識自己的不足,進而誠實面對自己,獲得更多成長。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TISJA學員現身說法] 台灣的爵士跟香港一樣也不算普及,但這次音樂營是令人回味無窮的經歷,為我開拓了學習爵士的方向,加強了學習爵士的動力!
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2014日誌與心得 - 黃敬安(Gary Wong)[來自香港]
2014年7月14-20日﹐小弟與好友兼專業樂手Ken Chow及Roger Chu聯袂同行﹐首次遠赴台北實踐大學﹐參加了由謝啟彬及張凱雅老師舉辦的國際爵士音樂營。
真正的爵士音樂講求即興演奏﹐而小弟學習即興演奏只近兩年﹐誠言雖不至於沒有進步﹐但力不從心的感覺彷彿總是揮之不去。因此﹐希望憑藉這次音樂營﹐好好鍛鍊自己﹐好好領會真正的爵士音樂。
音樂營的排程非常緊密﹐除了早上的大師班﹐還要參與下午及傍晚的樂隊練習﹐最後少不了晚上的Jam Session﹐別忘記回宿舍睡覺前還要準備明天的排練。因此我說食飯及睡覺的時間也沒有﹐也不失為過。
2014年7月14-20日﹐小弟與好友兼專業樂手Ken Chow及Roger Chu聯袂同行﹐首次遠赴台北實踐大學﹐參加了由謝啟彬及張凱雅老師舉辦的國際爵士音樂營。
真正的爵士音樂講求即興演奏﹐而小弟學習即興演奏只近兩年﹐誠言雖不至於沒有進步﹐但力不從心的感覺彷彿總是揮之不去。因此﹐希望憑藉這次音樂營﹐好好鍛鍊自己﹐好好領會真正的爵士音樂。
音樂營的排程非常緊密﹐除了早上的大師班﹐還要參與下午及傍晚的樂隊練習﹐最後少不了晚上的Jam Session﹐別忘記回宿舍睡覺前還要準備明天的排練。因此我說食飯及睡覺的時間也沒有﹐也不失為過。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TISJA學員現身說法] 就算真的很挫折也沒什麼,好好練習不足的點下次再參加就好,但重點是不管你這次學得好學不好,我覺得TISJA不但能改變你,而且真的很好玩!!
我來自台中,學習爵士樂有很多種方法,就大台北地區來說,你也許可以參加社團、上一對一的課程、就我所知相關營隊或是團體課程也有好幾個,或者可以買教材跟聽唱片自修──在我參加TISJA之前我是使用最後一個選項。我相信沒有一個老師會說這樣做不妥,畢竟在國外,很多厲害的爵士樂手,出名或不出名的,是靠聽音樂以及跟同儕切磋自學成材,所以我相信這種方法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台灣你要遇到有人在公園練習吹Parker然後你揣著自己的樂器問他要不要jam的機率有多高?? 聽爵士樂的人口不但大大減少,有心練爵士樂的人們通常也像是住在孤島,這意味著:我們沒有爵士樂的環境。
我也像是住在孤島,坐擁CD山、呼吸黑人groove,雖然少了知音伙伴,但也是不錯,因為音樂本身太過妙不可言以至於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去學習,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的確也從中學習到一些爵士樂的語彙。直到去年,我決定走出自己的閉關處,去這久仰其名的TISJA看看自己到底走到哪邊、別人又走到了哪邊,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這麼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我也像是住在孤島,坐擁CD山、呼吸黑人groove,雖然少了知音伙伴,但也是不錯,因為音樂本身太過妙不可言以至於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去學習,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的確也從中學習到一些爵士樂的語彙。直到去年,我決定走出自己的閉關處,去這久仰其名的TISJA看看自己到底走到哪邊、別人又走到了哪邊,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這麼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TISJA學員現身說法] 其實你可以:不要為自己設限、不要被別人嚇到、也不要自己嚇自己,不去嘗試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進步、成長是自己的,拿出熱血衝吧!!

說實在的進去之後覺得大家都好強,光是要跟爵士鼓一起練,都快嚇死我了。對我這個吹管樂的人來說,要和吉他、貝斯合奏簡直就是恐怖到極點!!!還有一個什麼"JAM"的玩意兒,聽說是一起演奏、玩爵士。第一天晚上進去到大團練室看到大家在JAM,超強的。我默默退出來不敢進去JAM,也不敢再進去聽,我整個都不知道為何我可以遜成這樣了~Orz
退出來之前還有一個區,有個資深學員在那邊彈鋼琴,看到我就笑瞇瞇地問我說:『要不要一起來JAM 一下?』我心想:『我這麼爛,不配跟你們練,你為何還對我笑?我很遜耶!!』他很有耐性地看著我說:『沒關係,看你想要吹什麼都可以!』我鼓起勇氣跟他說:『我只會吹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you!』他說:『OK!沒問題!』.....................說實在的,演完的當下覺得很對不起他,因為真的很爛。但是!!我永遠記得那天晚上,我第一次發次內心愛上音樂。
我從沒想過我會這麼樣地愛上音樂。吹著主旋律,鼓、貝斯、吉他、鋼琴都跟著我跑,中間雖然很不怎樣地即興著,但是大家竟然很當一回事地跟著,最後一段主旋律結束時,我心滿意足。原來,以前自以為是的喜歡根本不算什麼,原來有一種比聽爵士樂更棒的享受,那叫做『演奏爵士樂』。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TISJA學員現身說法] 因為TISJA與爵士原力,我從古典樂成功轉換跑道到爵士樂
我從四歲開始彈鋼琴,高中、大學到研究所,一直都是音樂系,現在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音樂院爵士音樂系學習爵士鼓。我想分享給大家的就是,我從古典音樂轉到爵士樂的這段學習過程。
沒錯,我有深厚的古典音樂背景,但是,從國中開始學鼓的的時候;聽西洋老歌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的最愛,是在古典音樂之外。在沒有youtube的時代,要聽音樂就要去唱片行買。所以,我的爵士專輯初體驗,就是玫瑰唱片行小姐介紹的。我還記得那時買的三張專輯分別是: Grant Green " Alive!", John Scofield " Überjam" 與 Stanton Moore "Flyin the Koop"。老實說,我完全聽不懂,只是覺得那樣的聲響與律動,讓人感覺很爽。
一直到上了大學,遇到啟彬與凱雅老師,才真的知道爵士樂到底是什麼。然而,喜歡爵士樂跟實際操作,完全是兩回事,因為爵士樂與古典音樂完全不一樣。而我一開始所遇到的困難就是「律動」、「樂理」與「即興」。由於受了多年古典音樂教育的洗禮,拿掉樂譜我根本不會演奏,更何況還要把律動改為二四拍,然後即興出有swing feel的樂句。除此之外,在樂理課的時候,還要被一堆教會調式、音階與和弦轟炸,上完課頭都暈了。但這還不算什麼,真正的磨練是從參加TISJA開始。
訂閱:
文章 (Atom)